| 目前,溫州絕大多數街道社區的衛生都是由環衛站負責的,可海珠區濱江街的衛生卻由一間隸屬香港公司的保潔服務公司全權包攬,環衛站被撤銷,由新成立的市容環衛監督檢查所對保潔公司的工作進行監督。據介紹,這種“管掃分離”的新做法將在全市推廣。
過去:保潔難做環衛工人難管
濱江街醞釀“管掃分離”是從2003年開始的。該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魏景濤介紹說,由于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該街道的衛生工作一直存在兩難:一是保潔難做,主要是當地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隨手往屋外扔垃圾的習慣,“有時剛掃干凈地面,垃圾就從天而降。”二是環衛工人難管理,“他們普遍素質低,認為政府應該管他們的一切事情,有的甚至還要分房,達不到要求就鬧罷工,給居民帶來很多不便。”
該街道原環衛站站長霍女士也有類似的看法。她表示,那時工作的確很難做,“又要管工人,又要管收費,又要管投訴,根本就沒那么多精力來做這些事。”
一變:撤環衛站設環衛監督所
隨后,相關的改革工作啟動。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撤銷環衛站,設立街道市容環境衛生監督檢查所。該所職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隸屬街道辦事處管理,并接受區市容環境衛生監督管理中心業務指導,主要負責街道轄區市容和環境衛生作業的監督檢查,收繳衛生保潔服務費、垃圾清運費、垃圾處理費等工作。
該所所長黃懷德介紹說,對內街內巷的衛生,所里每天都會派出專人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后,我們會記錄在案,然后請保潔公司整改。另外,我們還設了專門的投訴熱線,請居民投訴。收到投訴之后,我們再傳真交給保潔公司,由他們跟進。”
二變:環衛工人變身公司員工
改革的重點之二,就是公開招標,請專業保潔公司來打掃衛生。2003年9月底,濱江街辦事處與香港一家保潔公司的下屬公司簽訂協議,約定由該公司來承包街道環衛保潔工作。該公司須按照市、區市容環衛杯競賽專業檢評標準進行環衛作業,行政街將實現12小時保潔,主干道達16小時。服務費用則由監督所按保潔公司服務質量支付。
經協調,該保潔公司答應接受部分有意向的原環衛站的工人進公司工作,結果約有五分之四的環衛工人加盟了這家公司。
成效:居民每月投訴不到10次
目前,濱江街的“管掃分離”已經實行了一年多,這種新模式帶來的轉變居民們都看在了眼里。在濱江街開檔口的周女士介紹說,以前,她檔口前面的路面垃圾、煙頭等很多,“我打電話到環衛站投訴,等到天黑都沒人來;現在不同了,一投訴就有人處理!”在濱江街已住了十多年的黃女士則表示:“現在比以前干凈了很多,我們的物業都升值了!”
黃懷德介紹說,改革之初,監督所每月收到的投訴不下30起,可近幾個月來,投訴都保持在10次以下,“由于工作做得好,居民交垃圾費的積極性也高了。以前這兒該交垃圾費的8000多戶居民,肯積極交費的不到80%;現在這個比例上升到了85%以上。”(記者王俊) |